今年是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。20年來,在綿延730公里的黃河故道沿線,一幅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壯麗畫卷已經徐徐鋪展。最近,一場沿黃河故道展開的跨省對話,讓河南蘭考、安徽碭山等地的發展經驗交相輝映,而其中,蜿蜒114.3公里的“宿遷答卷”尤為引人注目。

制度創新“解渴”:“無源之水”變“發展活水”
面對中心城區恰處故道片區、水系不暢的困局,宿遷沒有頭痛醫頭,而是以系統性思維謀篇布局。近年來,宿遷在全省率先開展黃河故道大片區水資源統一規劃論證,創新性地建立了“三統兩分”(統一配置水資源、統一調度水工程、統一制定水政策和分級管理、分級負責)管理模式。
這一改革,徹底打破了過去水源單一、調水碎片化的局面。通過建設朱海站等重點水源工程,打通了與徐洪河的連接,讓故道重獲源頭活水;實施七堡樞紐改造,實現了駱馬湖低水位全周期引水。依托智慧化調度平臺,市級統管、部門聯動,實現了對片區水資源的“統一調配、相互調劑、全線保障”。

數據顯示,僅2023年,宿遷就通過這一體系實現外調水量1.2億立方米。清流重回故道,不僅修復了生態,更激活了發展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生態產業“造血”:從“一棵樹”到“一條鏈”,從“一條河”到“一座港”
水脈一通,百業俱興。在宿遷,生態優勢正高效轉化為產業優勢。

故事要從一棵樹說起。幾十年前,為治理風沙,一株株意楊在故道沿線扎根,改變了當地“門開不開,鍋揭不開”的惡劣環境。如今,在水的滋養下,這片“綠海”已使泗陽縣的林木覆蓋率高達42%,位居全國平原地區第一。以此為基底,當地做深“樹文章”,催生了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綠色家居產業鏈。在大自然家居等“鏈主”企業帶動下,720余家企業集聚,形成了從種植到“全屋定制”的完整鏈條,將昔日的“生態樹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“支柱產業”。
水路通,產業興。重獲新生的黃河故道,正成為名副其實的“黃金水道”。在直播鏡頭曾聚焦的泗陽港,塔吊林立,貨輪穿梭。這個擁有三大港區、年吞吐能力超930萬噸的內河港口,不僅極大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,更憑借其“通江達海”的優勢,吸引了盛虹新材料等一批百億級重特大項目沿河布局,形成了一條生機勃勃的臨港產業帶。
富民項目“落地”:宏偉藍圖變“家門口的幸福”
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的最終落腳點,是沿線群眾觸手可及的幸福感。

根據《2025年度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重點工作任務計劃》,宿遷正全力推進78個重點項目建設,計劃總投資高達293.14億元。這串沉甸甸的數字背后,是一個個讓群眾可感的富民場景:在宿城區耿車鎮的蘭博物流園,新設備高效運轉,運營主管徐其森笑著說:“家門口上班,路程10分鐘,環境還好!”在洋河新區,億果香果酒項目將本地蘋果“吃干榨凈”,延長了農業產業鏈。在湖濱新區,標準化的“霸王蟹”養殖基地,已形成從育苗到銷售的全鏈條,帶動周邊3.8萬畝螃蟹養殖,叫響了區域品牌。
這些如珍珠般串聯在故道沿線的項目,正讓“生態飯碗”越端越穩,讓“家門口上班”的幸福成為越來越多當地居民的日常。

放眼整條黃河故道,綠色蝶變的故事正在共同上演。在河南蘭考,一棵泡桐催生了遠銷海外的樂器產業;在安徽碭山,一顆酥梨“長”出了百億級的甜蜜產業鏈;在山東單縣,一碗羊肉湯熬出了傳承百年的文化韻味。
從各自為戰的生態修復,到如今協同并進的綠色發展,黃河故道正從一條地理上的廊道,變為一條經濟上、文化上緊密相連的共富帶。而宿遷以系統性治水為突破口,推動生態、產業、民生深度融合的實踐,無疑為這條千年故道的“奔騰向前”,提供了深刻而生動的注腳。
新華日報·交匯點記者 孫旭暉 通訊員 鄭巍